星鱼

这本《小公主》教你成为真正的公主

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英国女作家,1905年创作了儿童小说《小公主》(The Little Princess)一书。

先来说说公主这个词的来源,《春秋公羊传》: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周天子的女儿出嫁时由同为姬姓公爵级别的诸侯主持婚礼,所以天子的女儿就被叫做公主,又称为王姬。在英语中,王室公主的单词是princess。

无论中外,公主一般都远离权利斗争的中心,万人拥戴、锦衣玉食,给人以浪漫的遐想。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公主一词还代表着血统。血统一般是难以逾越的,即你的父亲若不是皇帝,那么你自称为公主只会让人觉得你是神经病。而《小公主》的出现打破的就是这种血统论,和中国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本书讲的是富家女莎拉被父亲从印度送来伦敦的寄宿学校上学,后莎拉父亲不幸去世,并未给孤女莎拉留下一分钱,致使莎拉沦为寄宿学校的女仆,最后又被父亲的好友兼事业伙伴找回重新回到上流社会的故事。

先来讲讲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boarding school)起源于中世纪时候的英国,像英国非常有名的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和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就属于寄宿学校,这类学校除提供教育外,还提供住宿和饭食,一开始只招收男生,16世纪以后,也就是寄宿学校诞生后的一千年,才开始出现招收女生的寄宿学校,后来也出现了同时招收男女学生的寄宿学校。招收的学生年龄一般是在学龄前,像本书中最小的孩子是4岁,莎拉去寄宿学校时是7岁,且一般待到成年以后。就读期间,学生可选择一直待在学校(full time),如莎拉的爸爸在印度,所以她入学后就一直待在女塾;可选择周末回家(weekly);还有一种情况则比较灵活,学生想回家住就回家住(flexible schedule)。但是外出需得到许可。莎拉所在的寄宿学校是专门接收富家女的私人上流女塾。

作者既然要讲述每个小女生都可以是公主这个主题,那么所选取的对象就很重要了。首先她不可能是忙到没有闲工夫、吃不饱饭的女仆,也不可能是颐指气使,愚蠢自私的富家女,前者物质上太过缺乏,后者则精神过于贫瘠,所以莎拉的设定是富家女(物质丰富),喜爱读书(精神富足),正直善良,有侠气。莎拉后来从云端跌到泥地,不过是要让我们明白,不管是富裕还是贫穷,公主精神是可以一直伴随你的。公主代表着什么?高贵、优雅、温柔、慷慨、善良......可以列出很多美好的词汇。至于现实中的公主如何则是无需理会的,因为书中的公主就是美好的化身,而莎拉所向往、所学习的也是公主美好的一面。

下面来详细说说主人公莎拉。莎拉是一个模样古怪的孩子。不过她的古怪指的不是样貌,书中对她外观的描述:“她有一张生气勃勃,讨人喜欢的小脸。她头发浓密,相当黑,又在发尖处又有点打卷儿;不错,她的眼睛绿中有点发灰,可是很大,很精神,而且睫毛又长又黑。”她的同学认为她:“没其他大美人那么漂亮,不过她让你想要再看看她。”她的古怪之处在于,她那么小(七岁),“大大的眼睛里有一种古怪、老式、沉思的神情”。通俗点来说就是,莎拉是小孩的身体,大人的灵魂。这点当然得益于她从小就热爱读书,敏感多思,所以她的精神世界很是富足,是一个非常爱幻想的孩子。

在和亲爱的父亲依依惜别后,莎拉开始了在女塾的生活。不幸的是,莎拉上课第一天就得罪了女塾的拥有人明钦小姐。莎拉的亡母是法国人,而莎拉的父亲本身也很喜欢法语,因此他从莎拉还是个婴儿时起就用法语和她交流,但是明钦小姐因为自己不会说法语,就自以为是地认为莎拉也不会,还认为莎拉父亲替莎拉雇请法国女佣是想让莎拉学好法语。莎拉向明钦小姐解释:“我想父亲聘请了她,是因为父亲——父亲认为我会喜欢她,明钦小姐。”而明钦小姐的反应呢?“我担心,”明钦小姐说,脸上的笑容有点勉强,“你已经成为一个被大大惯坏的小女孩了,所以总认为凡事都从讨你喜欢出发。我的印象是你爸爸希望你好好学法语。”明钦小姐后面更是对前来授课的法语老师说,“她爸爸——名字是克鲁上尉——非常殷切希望她能开始学这种语言,不过我担心她对此有一种幼稚的偏见,她似乎不大想学。”莎拉因为明钦小姐不听她的解释而绝望,也因为她说自己不大想学而感到受到了侮辱,因此她开始用漂亮、流利的法语简洁地向法语老师解释,“莎拉开口说话时明钦小姐猛然一惊,几乎是愤愤不满地坐在那里,从眼镜上方瞪视莎拉一直到莎拉把话说完。......从此刻起,她便对她的“示范生”怨毒地怀恨在心了。”

明钦小姐是小说中的大反派,是莎拉后来悲惨生活的直接推手。这个人最是捧高踩低,如果莎拉的父亲没有出事的话,莎拉在女塾中的日子会一直顺遂下去,因为尽管明钦小姐不喜欢莎拉,但是莎拉无论是从财富还是从言谈举止来看,都是明钦小姐跟其他学生的家长炫耀并抬升自家女塾地位的“示范生”。也因此后面莎拉的父亲一出事,明钦小姐就迫不及待地将莎拉当成了佣人使唤。

不同的是,莎拉凭借个人的魅力在同学中大受欢迎。镶有镂花褶边的裙子、华贵的衣服、长丝袜、漂亮的洋娃娃、法国女佣,这些固然是小女生们讨论、羡慕的东西。但莎拉真正让别人心服口服的是路见不平的性格(“莎拉就是这样一个人,谁受到侮辱觉得憋屈时,她总会跳进是非圈去帮着打抱不平。”);亲切友好的态度(“那些小不点儿女孩总遭到十到十二岁大姑娘的白眼,总挨呵斥,叫她们滚远点儿,却从未被这个最堪羡慕的大红人惹哭过。”);以及她的慷慨大方(“能从鼓鼓囊囊的小钱包里掏出六便士施舍给乞丐”);宽宏大度(就连公开和她作对的拉维尼亚,在被人评价为“歹毒”时,莎拉都能大度地说:“也许那是因为拉维尼亚正在发育。”)。而且莎拉还有一件终极武器,那就是讲故事。“莎拉身上最大的魅力是她善于讲故事,她有本事把什么都讲得活灵活现像个故事,不论那原本是不是故事。这种魅力,比她拥有的那些华丽衣饰以及她是全校“示范生”的地位更能得人心,能吸引更多的追随者,同时也使拉维尼亚以及别的几个姑娘最最嫉妒却又身不由己地受到吸引。”

从七岁到十一岁,莎拉在女塾的生活相当地顺利,而若是莎拉的生活一直顺遂,称她为公主并不叫人完全信服,我们还得看她在逆境中是什么样的态度。于是一切美好都在莎拉十一岁生日那天戛然而止。莎拉的爸爸去世了。

从豪华的小房间搬进了简陋的阁楼,小伙伴为莎拉住在这样一个地方而抱屈,莎拉却用想象力将阁楼装点了一番,惹得小伙伴也想在阁楼住下来。

阁楼里面住着一窝老鼠,莎拉想到的是:“我敢说做老鼠挺不容易的,没人喜欢你。”于是莎拉常常带面包给它们,和它们结成了朋友。

莎拉衣衫褴褛,面露饥色,走在街上被人当成了乞丐。一个小男孩给了她一个硬币,她羞红了脸,急忙拒绝,可最后不忍拂了小男孩的好意,将骄傲和硬币一起装进了口袋。有时候叫人明白自己可怜处境的,恰恰是别人的善心。莎拉一直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可怜,但是在小男孩的好心面前,她内心支撑着她的骄傲,变得不堪一击起来。

幸好,隔壁来了一户新人家,而且莎拉从家具和佛像判断出那一家子准有人去过印度。莎拉自小就在印度长大,因此她对这家人充满的期盼,内心觉得他们是朋友。事实的确如此,那户新人家对于莎拉的精神和处境的改善都是大有好处的。通过那家人,莎拉想起了自己从前的生活,心中萌发了一种新的想法,那就是不论如何,有一点不会改变,她永远都可以在内心把自己当成是一位公主。可以说,从这时起,维系莎拉生命的正是她的想象力,正是她笃信的公主精神。

也因此,明钦小姐无缘无故打了莎拉几个耳光,莎拉静立片刻,然后轻轻笑了起来。明钦小姐让她道歉,莎拉愿意为笑而道歉,可是不愿为思考而道歉。而且她还用想象狠狠地打击了明钦小姐,“我还想,如果我是一位公主而你打了我的耳光,情况又将如何——我又应该怎样对待你。我在想,如果我真是公主,不管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都绝对不敢那样干的,我还想,你会多么惊讶和恐慌,如果你发现我真的是一个公主。”明钦小姐那狭隘、毫无想象力的头脑也几乎感到,在这种坦率大胆的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真正的力量。

莎拉的处境越来越难,她要做很多苦差事,但是从来没吃饱饭过。可就算这样,她仍然以公主的精神要求自己。有一天,莎拉一再被差出去,到后来浑身被雨淋得湿透了,没吃午饭的她,又冻又饿又累,凑巧的是,莎拉在街上捡到一个四便士的硬币,便打算去问问面包店老板娘是不是她掉的钱。在面包店门外,莎拉看到一个要饭的小女孩,其实光看着那小女孩,莎拉越发感到饥饿,越发晕乎。小女孩告诉莎拉,她今天啥也没吃。莎拉让她等一等,然后走进面包店,先问硬币是不是老板娘掉的,听到老板娘说不是,而且叫莎拉自个留着后,莎拉买了四个小面包,老板娘好心地给了六个。莎拉感谢了老板娘,回到小女孩身边,给了她五个小面包,只给自己留下一个。

小伙伴并不知道莎拉的处境,每晚都会来悄悄上阁楼寻求莎拉给予的精神食粮。可是,莎拉渐渐力不从心,因为她实在是太饿了,想象力也开始失效了。终于,小伙伴意识到了这点,便决定把家人带给自己的食物偷偷运来阁楼。正当莎拉几个人开心地拿起蛋糕,准备开动的时候,明钦小姐一拳把门打开了,所有的喜悦一下子烟消云散。最后只剩莎拉孤零零地站在原地,她突然感到很疲惫,虚弱地在床沿坐下,很快便睡着了。

莎拉用想象力熬过了很多艰难时刻,此刻终于到了极限。若是没有奇迹发生,莎拉能否活到成年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明钦小姐对莎拉是一种赤裸裸的嫉妒,而由嫉妒而生的歹毒是最可怕的,那是一种不毁灭掉对方绝不罢休的情感。

中国有句老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莎拉的父亲是一位驻扎在印度的军官,朋友邀请他一起投资钻石矿,但还没等钻石开采出来,朋友就患了脑炎进了医院,整个钻石矿靠莎拉父亲苦苦支撑,还未等开采出钻石便得病死去。后来,钻石矿真的开采出了钻石,那位朋友一下子变得富可敌国,而且有一半是属于莎拉父亲的。朋友知道亡友在世上还有一个女儿,于是便怀着赎罪之情开始了寻人之旅。如此兜兜转转,最后,他带着印度仆人在莎拉学校旁边的宅子里住了下来。

就在莎拉支撑不住睡着的那晚,印度仆人连同主人的秘书将莎拉的阁楼给改造了一番。莎拉重新睡上了软软的床垫,吃上了香喷喷的食物,壁炉里还烧着旺旺的柴火。这时候,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帮助的这个小姑娘就是他们找了两年的人。莎拉和印度仆人的相识,源于后者养有一只很调皮的猴子,有一天猴子跑到莎拉房间来了,再加上莎拉会说印度话,这让思念家乡的印度仆人对莎拉大有好感,两人因此结为了朋友。他从侧面得知莎拉生活很是悲惨,便和主人商量让她好过一点。主人一直寻亡友女儿不得,最是见不得其他小姑娘受苦,便痛快地答应了。

这种好像魔法一般的帮助拯救了莎拉,莎拉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到这个时候,莎拉的试炼也要结束了,因为她已经证明,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公主精神都一直伴随着她。于是不久之后,莎拉父亲的好友发现莎拉就是他寻找的小女孩,便欢喜地将莎拉接了回去,让她当回锦衣玉食的富家女。而这时候的莎拉,无论是从品格还是从物质条件来看,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小公主了。

刘绪源曾把儿童作品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其中爱的母题又分为母爱型和父爱型。这部作品无疑属于爱的母题范畴,而且是父爱型的。书中的莎拉从富家女沦落为女仆,作者并未回避描写莎拉所遭受的苦难,而父爱型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直面人生”,这一点有别于母爱型的“遇到难题绕道走”。

这是一部儿童作品,遗憾的是,我是大学才看到的,所以我没办法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感受这部作品。但就算站在成人的角度,我对莎拉也是敬佩的,也许正因为是成人才更能感受到莎拉的坚韧。


评论

热度(5)